热线电话:0371-60223311
微信公众号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徐岱:论从轻罪到轻犯罪及出罪路径

发布时间:2025-05-14浏览:0
论从轻罪到轻犯罪及出罪路径

图片

作 者:徐 岱 现任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 源:《当代法学》2025年第1期。

本公众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均为学习交流,不具有盈利目的。如有版权者不同意发布、转载、摘编等,敬请后台告知编辑,本公众号将及时撤文删除,为您带来不便抱歉。

摘 要:随着积极刑法观的深入我国刑法立法结构呈现出轻罪立法走向但若想用轻罪概念囊括立法和司法两方面的本质特征是勉为其难, 也易产生歧义合理的思路是在坚持轻罪概念所反映的立法本源性特征基础上采用轻犯罪概念以充分展示动态司法过程与司法态势对于轻犯罪的治理问题首先需要明确阻却犯罪成立的理论支撑与出罪支点, 即在坚持我国犯罪构成体系的前提下以刑法第13条但书及正当化事由作为出罪的主要通道我国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遵循了从事实判断到规范判断再到价值判断从客观判断再到主观判断这一判断犯罪成立的基本规律而且同样具有出罪的构成要素其次是建立社会危害性的综合评价标准即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把握 刑法》 第13 条但书中 情节显著轻微” 的标准。 最后是强调轻微犯罪的治罪与治理, 针对轻微犯罪的不法应坚持实质违法性的判断, 切勿以违反前置法这一形式外观为由忽视实质判断

关键词:轻犯罪; 犯罪构成体系; 但书; 轻微犯罪

随着积极刑法观的深入我国刑法立法结构呈现出了轻罪立法走向。 从法律适用的角度上, 轻罪既涉及刑法之内的构罪判定问题, 也涉及刑法之外的刑民交叉、 刑行交叉的界分问题既涉及轻罪的治罪问题, 更涉及轻罪的治理问题, 轻罪治理无疑是目前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面临的重大课题。 更为重大的是, 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为 决定》 ), 从国家治理层面明确规定了 轻微犯罪” 概念及 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 轻微犯罪治理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轻微犯罪与轻罪是什么关系, 轻微犯罪是否应当属于轻犯罪的一部分, 是否应当及时提出和确定轻犯罪概念则是需要关注的基础性问题


、 概念的纠偏: 从立法上轻罪概念到司法上轻犯罪概念的提倡
概念不仅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更是对价值的追求和体现能够引导人们向更加美好的目标迈,“从刑事政策上来说区分重罪与轻罪有利于实现对犯罪的精准治理更好地预防犯罪”。关于轻罪的概念界定目前有法定刑说和宣告刑说法定刑说主张轻罪是指立法上法定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类型或罪名宣告刑说认为在认定进入轻罪时代时以宣告刑为依据而在划定轻罪范畴的时候反而以法定刑为参照二者之间的非一致性将导致轻罪认识上的严重分裂进而提出轻罪是指司法认定中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类型即以宣告刑作为划分轻罪和重罪的标准法定刑说和宣告刑说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时存在着共同的误区和自身的不周延就其合理性而言法定刑说立足于立法来界定轻罪概念底层逻辑合理体现了轻罪的立法本源性的本质特征宣告刑说则直面目前我国司法实践中轻罪适用和轻罪治理的这一热点问题力求最大限度地将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案件囊括进来真正解决轻犯罪案件骤增问题就其存在的共同误区而言法定刑说和宣告刑说皆力图用轻罪这一个概念范畴来概括立法上的轻罪和司法适用中的轻犯罪问题导致轻罪概念负重过大产生理论上的分歧与争议自是不可避免更为关键的是影响了轻犯罪惩治的司法公信力和治理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有学者试图将轻罪分为纯正的轻罪法定最高刑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与不纯正的轻罪法定刑中包含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量刑幅度也正是为了避免这一结果
就法定刑说存在的不足而言, “尽管从立法层面来划定轻罪具有简便性但是以法定刑基准来划定轻罪只是静态层面的立法类型识别仅仅方便我们从立法上辨析重罪与轻罪而与动态化的犯罪治理毫无关系因而就此层面来说法定刑基准仍然有欠科学性与合理性”。而宣告刑说的不足在于两点一是以动态的司法认定标准即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来反推轻罪的立法范围自然得出我国刑法包含三年有期徒刑的罪名皆为轻罪的结论, 而这一结论与我国 刑法》 的立法结构是不相符的。《刑法包含三年有期徒刑的罪名判处三年以上和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共467占罪名总数483个的96.7%。换句话说按此标准,《刑法中只有判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罪名不属于轻罪此类罪名只有16占罪名总数的3.3%,这不仅扩大了轻罪的立法范围和内容,而且忽视和违背了立法所呈现的犯罪结构二是宣告刑说面临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即其所主张的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类型是无法获得真实司法数据支持的司法机关给出的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数据单位是人数而不是案件数或犯罪类型即近三年来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人数总体罪犯人数的占比从85.1提高到86.5%,人数从2021年到2023年每年都在稳步增长到2023年已增加到了143.13万人由于官方采用人数为单位所以与宣告刑说所采用的犯罪数量或犯罪类型是不同的

      由此用司法动态标准得出我国已进入轻罪时代的结论应当有所限定即应当指向我国已进入轻罪司法时代而不是进入轻罪的立法时代否则既与刑法的立法结构不符也易出现因刑事政策的调整而产生的司法适用变动无法真实和准确地反映轻罪的司法现状,影响轻罪的有效惩治和治理

      轻罪概念的法定刑说和宣告刑说分别从立法和司法侧面揭示了轻罪的本质这是两种学说的合理之处但若想用轻罪概念囊括立法和司法的本质特征是妄为其难也易产生歧义合理的思路是汲取法定刑说和宣告刑说的合理成分使其分别承担起揭示立法和司法层面特征的重任按此思路应提倡轻罪和轻犯罪区分界定的观点法定刑说揭示了轻罪的立法本源性特质其对应的概念是轻罪即立法上的轻罪罪名体系而宣告刑说则充分展示了轻罪的司法适用特质其对应的概念是轻犯罪即司法适用中的轻犯罪的样态在此意义上说科学界定轻罪及轻犯罪概念是解决轻罪问题的底层逻辑与关键概念的创设多出于实际的功用作为许多部门法体系基础的概念式体系其形成有赖于由事实中提炼出若干要素且不同层级的概念同时也有不同的涵摄范围因此期待用轻罪概念涵摄立法和司法所有样态既易产生歧义也不科学可行方案是在坚持轻罪概念所反映的立法本源性特征基础上同时采用轻犯罪概念以充分展示动态司法过程与司法态势凸显轻犯罪概念的司法动态特质同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决定所采用的轻微犯罪概念也是在司法动态层面加以使用的这为确立和使用轻犯罪概念作了最有力的诠释也为轻微犯罪概念寻找到了上位概念来源即确定了轻犯罪与轻微犯罪的种属关系

      综上轻罪是指我国刑法中法定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和单处罚金的罪名体系也称为纯正的轻罪罪名目前共计 99占罪名总数的20.5%);轻犯罪是指司法适用中所呈现的实际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定罪免处单处罚金的人数或案件数的总体态势轻罪概念指向立法罪名维度轻犯罪概念则可从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人数和案件数所对应的罪名两个维度全面反映我国现阶段真实的刑事司法样态促使刑事司法政策更加有的放矢地指引司法诉讼活动得出合法合理的裁判结论提升刑事司法公信力在治罪的基础上实现轻犯罪治理的目标更为重要的是轻犯罪概念的提倡便于与决定所提出的轻微犯罪相衔接推动司法实践对不同的犯罪类型作分层分流处理提升判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定罪免处单处罚金案件的刑罚个别化程度并通过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实现刑法惩治效果的同时阻断犯罪附随后果对犯罪人及其近亲属的影响真正取得轻犯罪治理的社会效果


      、 轻犯罪治理的理论支撑与回应

就轻罪和轻犯罪比较而言轻罪指向立法的静态状态轻犯罪指向司法适用的态势我国刑法中法定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轻罪罪名共计99个只占483个罪名总数的20.5%,可以确定地说我国没有进入轻罪立法时代而 2021 年到 2023 年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人数占比分别为 85.1%、 85.8%、 86.5%,同样可以肯定地说我国已进入轻犯罪的司法时代轻犯罪和轻罪比较而言其涉及罪刑相适应原则刑罚个别化适用及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落实, 涉及轻犯罪行为人再社会化和社会秩序的重塑等社会问题涉及社会治理效果问题涉及刑法惩治的法律效果及与社会效果相统一等问题更应是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问题因此对于轻犯罪问题合法入罪和合理出罪则成为焦点其中关键在于如何确定分流式的阻却犯罪的理论支撑
) 坚持我国犯罪构成体系与确立轻犯罪的出罪支点
我国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和大陆法系阶层论体系英美法系双层论体系虽框架形式不同所包涵的入罪性的犯罪构成要素是相同的即都是由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两个方面的构成要素构成具体而言是由实行行为结果因果关系特定时间地点行为主体包括特殊主体)、主观罪过形式包括特定的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等构成要素组成内涵是相同的都是判断犯罪成立的标准体系至于如何排序这些犯罪构成要素不同的犯罪论体系采取的方式是不同的进而形成了大陆法系阶层论体系英美法系双层论体系和我国的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最为重要的是我国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和其他两种体系都遵循了判断犯罪成立的基本规律即从事实判断到规范判断再到价值判断从客观判断到主观判断的规律虽然阶层犯罪论体系一直批判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缺少阶层式的判断但其目的犯罪论体系所提倡的构成要件故意和构成要件过失的主张反而与四要件体系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也是极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另外长期的司法实践也已经证明司法机关依据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作出的有效判决是在遵循事实判断到规范判断再到价值判断的认定犯罪规律基础上的准确认定达到了罪责刑相适应的适用效果。 若四要件犯罪构成判定标准存在致命的缺憾,则司法机关以此作出的刑事判决绝大多数应该是错误的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犯罪所具有的法益侵害性和实质违法性也不能及时有效地打击犯罪和保障国家社会和个人利益而这一结论被司法实践证明是不成立的司法运行实践印证绝大多数案件的结论是科学正确的同时从1979年刑法到1997年刑法及其12部修正案也表明国家层面通过刑法立法肯定和确认了四要件犯罪构成标准体系
但不可否认的是该犯罪构成标准体系存在着两点但非致命性的不足: 一是客观构成要件对主观构成要件的制约性不强二是该封闭式的犯罪构成体系缺少阻却犯罪的构成要素第一点不足有赖于提升司法人员对认定犯罪规律的认识度和司法认定的精细化来补足, 第二点不足的补正则重在通过确立我国犯罪构成体系的出罪路径和标准以激活我国犯罪构成体系在运用中的动态效果弥补对行为人的客观侧面和主观侧面的法律评价的不足可以说进一步完善我国犯罪构成体系有益于对轻犯罪的分流处理以及及时有效应对轻犯罪治理问题
从现实意义上说,我国的犯罪呈现出从传统严重暴力性犯罪物理空间所实施的犯罪减少到轻犯罪互联网虚拟空间犯罪增多的样态这一犯罪结构的变化更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既有定性构成要素也有定量构成要素。既有入罪构成要素也有出罪构成要素的犯罪构成标准体系。《刑法13条已圆满地解决了定性和定量的犯罪构成要素的体系地位与功能接下来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在我国刑法立法不断扩张轻犯罪不断增多的背景下寻求恰当的出罪构成要素有观点主张应采用大陆法系阶层论犯罪构成体系来改造代替我国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进而顺理成章地确定出罪构成要素的体系地位前文已论证我国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存在的缺点不足以致命由此合理的路径是在坚守我国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的基础上, 确立出罪路径及出罪构成要素的体系地位
) 出罪构成要素的确定与体系地位

四要件犯罪构成标准体系中也是具有出罪构成要素的我国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虽属平面但并不封闭犯罪构成体系虽只包括入罪构成要素但依旧留有出罪的空间和标准依据刑法立法可以确立两条出罪路径刑法第13条但书以及刑法第20条正当防卫)、第21条紧急避险所共同规定的正当行为正是对上述规定的准确理解和科学定位才得出我国犯罪构成体系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的结论才得出我国犯罪构成体系虽存在不足但非致命性缺陷的结论才得出运用我国犯罪构成体系能够及时有效应对轻犯罪的结论。 具体理由如下首先从学理上说,《刑法第13条但书作为总则性出罪条款其效力适用于刑法分则的全部罪名而如何合法合理解释 情节显著轻微” 和 不认为是犯罪” 则是关键特别是对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轻犯罪案件具有更大的适用空间如对危险驾驶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诈骗罪等等换句话说,《刑法第13条但书对法定犯类型的轻犯罪具有更大的适用空间其次是要明确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规定不是孤立于犯罪构成体系之外而是对犯罪构成体系所作的补充性的出罪规定其与犯罪构成体系相连接的通道则是客观方面的犯罪构成要素实行行为以正当防卫为例正当防卫是对制止不法侵害的实行行为的出罪性规定易言之在行为人的行为该当具体罪名的实行行为后仍需检验此行为是否满足正当防卫的成立要件以准确把握行为的性质就此可以说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打通了我国犯罪构成体系的出罪通道弥补了前文所揭示的我国犯罪构成体系存在的第二点不足正当防卫的出罪功能主要适用于侵害本人他人的生命健康财产法益和侵犯社会财产法益的不法侵害句话说正当防卫的出罪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如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抢劫等自然犯罪的不法侵害上就当前轻犯罪的司法适用来看案件数量排在前十位的轻犯罪类型多为法定犯2023年结案数量排名前十的一审刑事案件中排名第一的是危险驾驶罪共有33.3万件占比26.8%;排名第二的是盗窃罪共有15万件占比12.5%;排名第三的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共有10.2万件占比8.2%;排名第四的是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共有8万件占比6.4%;排名第五的是诈骗罪共有6.9万件占比5.5可以发现在前五名当中只有盗窃罪与诈骗罪是纯粹的自然犯罪由此如何准确适用刑法13条但书实现对轻犯罪的合理出罪则是关键


、 建立合理出罪的社会危害性综合评价标准
从刑法立法上看随着刑法修正案的增加我国犯罪圈的范围日趋扩大刑法立法的变动不单纯是我国立法活跃化的表征已成为世界性的节奏原因在于各国既要及时回应本国的特定司法需求更要面临共同的世界性的犯罪问题如恐怖主义犯罪互联网犯罪走私犯罪毒品犯罪及新型犯罪因此司法适用面临的犯罪交叉竞合罪数认定等争议问题日趋显现这些问题在轻犯罪治罪中更加突出轻犯罪的认定是其治理的逻辑前提不应为降低犯罪数量取得治理效果而放弃对其的认定和处置否则就架空了国家公权力对犯罪的惩治正确的做法应是在合法合理打击惩治轻犯罪的同时关注轻犯罪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民事责任的边界关注轻犯罪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在此意义上轻犯罪的有效治理路径应从合法入罪和合理出罪入手轻犯罪的合法入罪是一种惯性的司法活动争议不大, 难点是树立轻犯罪的出罪理念建立轻犯罪的出罪标准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公布的 2021 年到2023 年的司法数据显示在犯罪总体人数平稳下降的大背景下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人数却逐年增加,2023年更是达到143.13万人这表明司法谦抑理念虽已成为司法共识但合理出罪的司法理念却有待提高出罪的合理路径有两种一是存在阻却入罪的主客观事由如被害人明显过错或被害人同意行为人不存在具有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不存在期待行为人实施合法行为的可能性二是激活 刑法13条但书的适用发挥该条款的实质出罪功能合法合理地认定犯罪成立同时亦应建立有法可依的出罪标准实现对轻犯罪特别是轻微犯罪的治理以危险驾驶罪为例通过梳理司法数据可知有些案件理应通过刑法13条但书出罪却适用刑法37条以定罪免处的方式结案究其原因司法人员既要考虑司法判决论证难度及司法责任的承担问题又没有可依据的出罪标面对学者 13条不经论证恣意出罪” 的批判司法人员更倾向于不采用刑法13条但书由此刑法第13条的出罪规定具象化为明确的标准则是当务之急
犯罪是由行为构成的行为概念具有区分功能和排除功能从轻犯罪的动态后果来说实施
了轻犯罪行为是否产生犯罪结果以及是否应当受到刑罚处罚是需要予以细化认定的即在存在行
为的前提下如何评价不法与责任两个要素更为重要。“刑法非难的核心在于对在符合规范的行
为中的损害避免可能性的评价”,
1997 刑法13条但书沿袭了1979年刑法第10
条但书的规定即 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从刑法教义学上理解虽然行
为人所实施的行为符合了犯罪客观方面构成要件和主观方面构成要件但是否具有法益侵害性
是否达到了法益侵害程度及是否具备法益侵害避免可能性则有待证明和确认即如果 情节显
著轻微”,就没有实质违法性则不认为是犯罪所以刑法》 第13条但书出罪规定具象
化为明确的标准关键在于如何将 情节显著轻微” 的规定具体化
从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出发认定刑法》 第13条但书 情节显著轻微” 的标准应从主客观
两个方面加以确定和衡量同时应注重法益侵害的程度要体现为 显著轻微”,即坚持社会危害
性综合评价标准一是客观方面需要综合考察行为人实施具体实行行为的方式行为所造成的
法益侵害结果或产生法益侵害结果的高度危险性具体的时间地点案发时周围的具体环境
行为人完成实行行为后的表现违法所得及其去向同时应考察被害人是否存在过错和被害人同
意及内容等等二是主观方面需要综合考察行为动机和目的主观认知、 是否被胁迫
一贯表现悔罪表现是否规避调查等情节三是 情节显著轻微” 的社会危害性综合评
价标准要求对主观方面必备构成要素的认定不能前置于客观方面的必备构成要素的认定, 也不能
偏执于客观方面必备构成要素及其他要素的
认定而忽视或放弃对主观方面相关要素的认定和考
同时对主观恶性小侵害后果不严重的案件应谨慎认定合理出罪。 如针对压缩气体枪
支类案件的认定,“从危害后果看,涉以压缩气体为动力且枪口比动能较低的案件中对于行为
人主观恶性和客观社会危害性都不高的不能机械按照涉枪犯罪数量标准处罚”,
而应依据
所确立的刑法》 第13条但书出罪的社会危害性综合评价标准进行认定真正实现对轻犯罪特
别是轻微犯罪的治罪进而实现治理目标


、 轻微犯罪的治罪和治理路径
与一般轻犯罪相比轻微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更低多表现为危险犯与行为犯且此类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往往不高其触犯刑法只是因为规范意识较为薄弱因此是否需要对其科以和一般犯罪人一般轻犯罪人同样严厉的犯罪附随后果需要打一个问号根据我国学者的分类犯罪附随后果可分为权能型利益型与资质型三个大类这其中的每一种类型都将大大增加轻微犯罪罪犯复归社会的难度和轻微犯罪罪犯原本需要承受的刑罚相比严厉的犯罪附随后果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更大正如学者所言前科制度虽然不属于刑罚但其实也具备刑罚最显著的两个特征———“严酷的处遇 剥夺以及公开的谴责”。因此在决定》 出台以前就有许多学者主张要在轻罪体系下再构建一个微罪体系以实现分流治理的有效性与科学性这一主张也在决定中得到了认可,《决定所提出的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既指明了对已被判处刑罚的轻微犯罪治理方案也表明了对轻犯罪的分流和分层治罪和治理的国家立场从这个意义上说轻犯罪分为一般轻犯罪和轻微犯罪是有必要的虽说学者们目前对于微罪划分标准的探讨多是基于静态立法层面的但该标准依旧可以转化为动态司法层面的划分标准在笔者看来轻犯罪是指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一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类型轻微犯罪是指被判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定罪免处和单处罚金的犯罪类型另外虽然先前已有学者对各个层级犯罪的前科消灭制度或者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发表过具体的宝贵意见决定已明确表明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不适用于一般犯罪与轻犯罪而只适用于轻微犯罪这里有两类问题仍需要关注和细化一是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立法归属和法律地位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成立条件执行主体等问题二是违反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启封条件启封后的法律后果等问题
与此同时轻犯罪的出罪问题作为轻犯罪治理的根基应本着分流治理的治理理念对一般轻犯罪和轻微犯罪予以出罪关于一般轻犯罪的出罪的认定和适用条件前文已论及这里需要重点讨论轻微犯罪的出罪问题首先应树立轻微犯罪合理出罪的理念轻微犯罪因轻微不法的特质和前置法如民事法律法规行政法律法规和经济法律法规存在着刑事不法和行政违法或民事违法的边界认定问题如认定不清或认定不能则应遵循疑罪从无原则出罪以高空抛物罪为例应综合考虑行为人扔下来的物品以及所在楼高来判断其行为的危险性进而判断情节是否显著轻微切勿将一般的民事侵权行为也作为刑事犯罪处理其次应坚持实质违法性的判断思路。 轻微侵害行为在满足必要的主客观犯罪构成要素基础上应该依据刑法第13 条但书这一充足的实质违法性判断标准予以出罪需要强调的是与一般轻犯罪出罪的判断相比较对轻微犯罪的出罪更应建立必要且充分的判断标准以危险作业罪为例必须对行为人违反安全管理规定的行为作是否具有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现实危险的实质认定切勿仅以违反前置行政法律法规为由推断存在危险切勿在认定危险犯时以形式判断替代实质判断
轻罪和轻犯罪概念的科学界定是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建构的重要内容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建构的最大价值在于指导司法实务作出合法合理的裁决进而提升司法公信力轻罪作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建构中的基础概念对其加以科学界定既可以促进刑法立法的科学性也可以指引司法人员对轻犯罪进行合法合理的定罪和有据有理的出罪实现罪刑相当情罪相符的司法谦抑目标







来源:刑事疑案与刑法解释

【版权声明】本文仅供交流学习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律所照片.png


联系我们
  • 河南金色阳光律师事务所
  •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金水东路雅宝东方国际广场(金水东路85号)
  • 联系人:刘海威
  • 联系方式:0371-60223311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河南金色阳光律师事务所 备案号: 豫ICP备19045473号-1 技术支持:锐之旗 营业执照